为揭开郎庄面塑的神秘面纱,近距离感受与传承非遗文化,重拾非遗记忆,7月22日,威尼斯“儒韵齐风—匠心故里”实践团队员前往聊城市乡村记忆博物馆,探寻郎庄面塑制作技艺,感受非遗传承的魅力。
起于洪武年间,传于当代民间
郎庄面塑起源于聊城冠县的郎庄,又称为“面老虎”,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面一世界,一塑一乾坤”,郎庄面塑至今已有百年历史,素有“中国一绝”的说法,是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历史悠久的民间手工艺是鲁西北民间艺术中一抹绚丽的色彩,带给人们美好的回忆与陪伴。据聊城市乡村记忆博物馆讲解员介绍,郎庄面塑起源于明代洪武年间,自此流传于民间社会。实践队员了解到,郎庄面塑在民间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郎庄中的“郎”与“狼”同音,凶气比较重,因此村民们选择用面粉捏成虎的形状,这样可以去除煞气,保佑村民们平安顺遂,郎庄面塑因此流传下来,成为了一项独特的民俗艺术,留给一代代村民们宝贵的历史记忆,且在当代仍然广受大众的喜爱。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郎庄面塑在不同时代展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该面塑也因此由最初的老虎延伸出了各种造型,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各种人物形象,老手艺人们都能用一双巧手创造出各式的形象,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吸引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参观的面塑爱好者,这也是郎庄面塑能传承至今的原因之一。
郎庄面塑,以指尖造百态
讲解员向实践队员细致地讲解了郎庄面塑的具体制作过程,让实践队员对郎庄面塑有了更加具体的了解。在制作材料准备方面,郎庄面塑主要是以面粉为原料,郎庄面塑的所需要的面比较硬,因此对面粉的要求比较严格,大部分面塑需要用麦面制作而成,因此小麦就是面塑制作最初的原材料。在制作步骤方面,郎庄面塑制作主要由和面、搓条、切段、成型、上笼发酵和着色等步骤,其中最重要的是面人制作的局部细节,这是一个巧活儿,非常考验手工艺人的耐心,这也是面塑能否成功的关键。讲解员一边讲解,一边向实践队员讲述每一个展示的面塑的具体意义,有的是孩童嬉戏,有的是民间艺人的唱念做打,还有的是百善孝为先等等。实践队员了解到,这些面塑大多是与民间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很多都是老手艺人的佳作,从民间收集而来。这些老手艺人们用一双巧手诉说着郎庄面塑的传奇,他们以指尖造百态,给枯燥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带来了精神的慰藉,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传承发展,在守正中创新
郎庄面塑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在历史的浪潮中留下了珍贵的回忆,这项非遗技艺以其栩栩如生的面塑形象展示吸引着实践队员去进一步了解这一技艺。实践队员了解到,郎庄面塑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创新,在保留基本的手工制作技艺的基础上,手工艺人们在面塑形象和题材选择上大胆创新,他们根据大众的不同需求塑造出各种花样,实现了面塑的“订单式”服务,使得面塑技艺脱离了单向选择题材的状态,实现了大众与非遗项目双向互动的模式,因此吸引了许多面塑爱好者慕名而来,学习面塑制作技艺,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到郎庄面塑这一非遗技艺,郎庄面塑在各种文化活动中展示,在2006年,这项非遗项目在深圳第二届国际文化产品博览会中展出,郎庄面塑也由此走向了更大的舞台,吸引着海内外的面塑爱好者。郎庄面塑在坚持传统技艺的同时也在寻找创新途径,也正是代代面塑手工艺人的共同努力,郎庄面塑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奋勇前进,成为民间艺术发展种子一抹亮丽的色彩。
郎庄面塑展现着指尖的精彩,一雕一刻皆是生活的浪漫。老手工艺人们捕捉生活的美好,就像大文豪们把生活写成诗一样,面塑手艺人把生活雕刻成想要的模样,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用一个个面塑形象诉说着点滴精彩,让非遗文化在历史的长河闪闪发光。
审核:刘贤贤
上一条:【暑假社会实践专题】威尼斯“星火燎原”实践团参观温州... 下一条:【暑假社会实践专题】威尼斯学子寻访红色史记,不忘革命历史
【关闭】